当前位置 : 首页 > 行业资讯 >详情

指尖生花 滋水河畔“守艺”人

行业资讯 来源 :陕西日报 2023-09-01 09:12:25

一团面到了郑更民(右)手里,瞬间便有了生机。

郑更民从保鲜袋里取出一块调制好的面团,左手轻轻地揉捏、托起,右手拿着一支像笔一样的工具,在面团上挤、压、推、挑、划,不一会儿工夫,一个粉嫩粉嫩的“婴儿”就奶里奶气地躺在了他的掌心。

一旁的助手赶忙递过来一个刚刚倒出蛋液的空蛋壳。郑更民小心翼翼地把娃娃放进去,擦了擦额头的汗,长出了一口气:“就叫他蛋蛋娃吧。”


(资料图)

灞河古称滋水。地处滋水河畔的蓝田县,以美玉和名厨闻名。8月27日,在蓝田厨师学校郑更民大师工作室里,几名来访者或站或坐,静静地观看郑更民面塑创作。沿着四面墙摆放的玻璃展柜上,展示着一件件惟妙惟肖、生动鲜活的面塑艺术品。

“在中国—中亚峰会上,我和我媳妇刘莉娟制作了大熊猫、锦鲤、醒狮等特色花馍作品。这些作品受到各国嘉宾的喜爱。”郑更民说,越是传统的,就越具有民族性;越是民族的,就越具有世界性。

郑更民用面捏成的通体莹润、栩栩如生的“翡翠白菜”。

从兴趣到职业

山里娃站在了省城的讲台上

“家里没人会这个,周围也没有人教我,就是喜欢。” 1975年出生在商洛大山中的郑更民,从小就喜欢玩泥巴、捏泥人。“我从小就不喜欢说话,没事的时候就坐在村口树下捏泥人。村里人都说这娃没出息。”

18岁时,郑更民走出大山来到西安,跟着哥哥学做装潢。干了一年多,收入还行,但不知为什么,他老感觉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
“一次看电视时,我无意中看到一所烹饪学校的招生广告。看到里面一个个食雕栩栩如生,顿觉满心欢喜。我知道自己找到了喜欢的生活。”

进入烹饪学校学习烹饪技艺的郑更民,很快就喜欢上了烹饪这门技术,对食品雕刻技艺尤其痴迷。但和小时候在老家捏泥人一样,学校里没有专门的食雕老师进行指导,郑更民只能一边看书一边练习、琢磨。一年的烹饪学习期还未结束,他就因食雕技术好而被破格留校任教。

“食雕是中国烹饪中一项独特的技艺,具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,也是烹饪中刀工造型的表现形式之一。”郑更民说,食雕是一种综合造型的艺术形式,通过切、削、挖、铲、掏、透雕、拼接等手法,制作出具有优美造型的食雕成品。

在郑更民的工作室里,用各种食材雕刻出的各种动物、人物造型活灵活现,精彩纷呈:有趴在草丛里的老鼠,有展翅欲飞的孔雀,有亭亭玉立的少女,令人叹为观止。

经过几年的摸索,郑更民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雕刻技法,并把它运用到自己任教的西安两所烹饪学校的实践教学当中。

从1999年起,郑更民多次荣获市级、省级、国家级烹饪大赛和雕刻大赛的金奖。2009年,他被授予“陕西烹饪大师”称号。

“走到一定程度,就感觉走到了一个瓶颈,老想着能有所突破。”郑更民说,直到2006年,他看到面塑大师王玓的面塑作品,感觉眼前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,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面塑“清蒸鳜鱼”让人垂涎欲滴。

从舌尖到指尖

可观可赏还要能长久留存

做冷盘时,常常要用食品雕刻作为菜肴的点缀,但食品雕刻保存时间很短。看着自己精心雕刻的作品很快便坏掉,郑更民先是心疼,后又慢慢思考:能不能找到一种替代食材,制作出来的作品可观、可赏,又可长期留存?

“他是个爱琢磨的人。”妻子刘莉娟笑着说,“那段时间,更民经常一个人坐在工作台前发呆,把雕了一半的萝卜、红薯拿起来又放下,还时不时地长吁短叹。那天,我拉他去逛公园,当走到一个捏面人的师傅跟前,更民就不走了。”

捏面人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。面人体积小、便于携带,经久不霉、不裂、不变形、不褪色。郑更民围着捏面人师傅转来转去地看、琢磨。看着人家把一团团上了色的面捏成孙悟空、猪八戒等各种神话人物和飞禽走兽,他茅塞顿开:能不能把民间面塑艺术引入到烹饪中来,用面塑替代食品雕刻?

于是,公园不逛了,郑更民拉着妻子急匆匆赶回家。他揉了一团面,用手压、按、点,很快就捏出一个胖小子。但左瞅瞅、右看看,郑更民总感觉这小面人和他想象中的“可观、可赏、可流传”的艺术作品相差甚远。郑更民又陷入了困惑当中。

2006年,郑更民四处打探、搜寻。当他读到王玓所出的书时,一下子就被折服了。那一件件面塑作品,造型准确、新颖、细腻、优美,人物形象生动、传神,极富感染力和艺术个性。

拜师,拜师,一定要拜王玓为师。

可郑更民想方设法要来王玓的电话,诚心诚意地打过去,没想到却被王玓一口回绝。

出生于1948年的王玓,从事面塑创作20余年,在国内外获得过多种奖项。1997年,王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“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”的称号。2001年,她的面塑艺术被首届中国(天津)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评为天津民间艺术“新三绝”之一。

王玓说,自己年龄大了,从来不收学生。但耐不住郑更民拜师的诚意,王玓便让他自己把面塑作品做好,拍成照片,洗好了,装信封里寄过来。书信往来几次,爱才的王玓终于同意收郑更民为徒。郑更民立马赶到天津,跟王玓系统学习一周时间,初步掌握了面塑的技法,并学会了王玓面塑细致、优美、精巧的艺术特色。

2008年,郑更民又专程赶往深圳,拜国家级面塑大师萧占行为师,学习做盔甲、塑肌肉,着力打造男性面塑作品的力量感。

“更民不抽烟不喝酒,就是爱琢磨、爱学习。”刘莉娟说,“他一边教着学生,一边四处拜师学艺。只要听说哪有老师擅长面塑,他一定要找上门切磋、学习。”

郑更民制作的中式蛋糕。

从传承到发展

给传统手艺注入新的活力

生活中的郑更民不多言语、与人不争。但在事业上,郑更民却是个不“安分”的人,他一边在不断学习,一边在不断地否定自己,突破自己。

在面塑制作中,配料一般用糯米和面粉,但和面很有讲究。一开始,郑更民和面不均匀,面软了,没黏性,面人捏不起来;面硬了,捏不动。经过反复琢磨、反复实践,郑更民终于掌握了和面的技巧。慢慢地,他的面塑造型也做得有模有样了,但新问题又随之而来。

“用传统配方制作的面塑作品,时间不长就会干裂变形,甚至发霉变质。”刘莉娟说,“更民经过反复试验调整配方后,在糯米和面料里添加一定量的化学物质。面塑作品制作完成后自然风干,有效解决了面塑作品干裂、霉变的问题。他制作的面塑作品可以保存长达10年之久。”

要找蓝田的同乡,大小衙门厨房;凡是冒烟的地方,都有蓝田乡党。蓝田县是中国烹饪协会认定的全国六个“厨师之乡”之一。20世纪60年代,西安市政府首次命名的13名烹饪师中,蓝田籍厨师就有7名;1978年,省政府授予的10名特级厨师,4人籍贯蓝田。

近年来,蓝田县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,大力实施“八名工程”,其中的“名师工程”就是要高质量引进厨师人才。2021年9月,郑更民作为人才被引进蓝田,今年3月,刘莉娟也被调入蓝田厨师学校。

“更民是咱们陕西省烹饪大师,县上通过积极对接、定向招引,诚邀其夫妻俩来校任教,并成立了郑更民大师工作室,让他们能更好地在厨师人才培养、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作用。”蓝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伟说。

面塑作品是艺术品,而艺术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。到蓝田厨师学校任教后,郑更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面塑创作方面不断研究创新。

这两年,郑更民从做烘焙的朋友那里了解到,西式奶油蛋糕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,对人体危害较大。他便开始尝试将传统花馍和面塑结合。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尝试,他用纯牛奶和面,不加一滴水,并用各种蔬菜汁调色,创作出好看、好吃、有营养的中式蛋糕。

“面塑虽然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,但是喜欢的人并不多,特别是年轻人。为了让更多人喜欢面塑,并把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,更民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,大胆创新,与时俱进。”蓝田厨师学校副校长张存福说,“他不断扩大面塑题材、丰富面塑内容,为面塑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。”

2019年,郑更民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,带着妻子去北京参与我国和加拿大合拍的纪录片《白求恩》的拍摄、制作。整个纪录片以雕塑的形式再现白求恩传奇的一生。
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、喜欢面塑艺术,近年来,郑更民把自己制作面塑的过程拍成小视频发布到网上,受到全国各地面塑爱好者的追捧,粉丝很快增长到了十几万人。许多面塑爱好者更是来找郑更民学习。来自我国台湾的韩世宸、新加坡的李伟华,学成回去后,在当地创办了自己的面塑工作室。十几年来,郑更民已培训面塑学员近600人,为传统面塑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。

“咱们西安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,有太多的题材和典故可以创作。”郑更民说,“我打算用面塑创作出大唐盛世的繁荣、宏伟场面,丝绸之路的多彩和广阔,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给更多的人。”(记者 郑斐文/图)

标签:

精彩放送

返回顶部